2025年6月10日至30日,来自英国伯恩茅斯艺术大学、越南对外贸易大学、越南胡志明市经济大学等国外高校的7名国际学生参加南京艺术学院2025年国际暑期学校,并顺利结营。本次国际暑期学校围绕中国非遗艺术,解码中华生活美学,通过参访、感悟、体验、制作、呈现等进阶式研学,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流淌在当代美好生活里的传统美学,领会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发展中融入数字技术的当代中国艺术文化。回顾本次国际暑期学校,非遗美学为桥,艺术文化铺路,一次主题鲜明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背后蕴含的是不同维度的对话。
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从非遗美学元素析取,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常物。7名国际学生来自美术、设计、汉语言、经济、教育等不同专业,不曾接触过中国传统非遗。多样化的专业背景却同系于对中国艺术文化的热爱,让他们共同坐在一起,在南艺设计学院手工印染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以针线、布料、卷尺引,穿越传统扎染技艺、中国服装艺术的历史。从传统手工艺,到数字化打板、作图,其间不仅是技术的进步,蕴含的更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淳朴愿望。“零基础”起步丝毫不能难倒同学们,他们从早到晚,不断冲洗布料、缝制拼接,虽然过程辛苦,但当穿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旗袍时,更能感受到这份“非遗美学”沉甸甸的文化分量。
同学们还走入南艺戏剧与影视学院,参观体验学校“艺术+科技”融合发展。现场观摩影视拍摄,走进录音工作室,感受科技带来的声音艺术的震撼力。
跨文明的欧亚对话,让“中文+艺术”成为民心相通的共同语言。6月12日,本次国际暑期学校以南艺美国籍特聘副教授Thomas Joseph Folan的一次题为“从中西方音乐艺术谈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为序幕。以一个在南艺授课的外籍教师视角,带领同学们通过音乐艺术的对比分析领略中西方跨文化差异与文明对话的可能性。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先后前往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历代云锦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秦淮·非遗馆。读懂一座城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进博物馆。同学们沿着古城墙砖刻的文字、“寸锦寸金”的南京云锦、古趣横生的传统纸鸢,寻觅金陵文脉。纪念馆内,同学们手持鲜花,聆听这座城历史的沉吟与伤痛,拥抱和平的决心与毅力。跨越文明的对话,从来都不应是空谈,而是以“中文+艺术”为媒介的一次次亲身实践、亲眼所见,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温度,与文物对话、与人间烟火对话,真情实感地发现差异、跨越差异、消弭隔阂。
世界与中国的对话,在中国各地走走看看中讲好真实立体、生动可爱的中国故事。结束南京的行程后,国际学生还赴南通、上海,结合南京艺术学院2025年“感知中国”活动,继续他们的中国之旅。在南通,先后参观了南通博物苑、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他们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体验制作独具创意的蓝印花布方巾。上海之行则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国当代国际都市的发展成就,参观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南京路和外滩。同学们不止一次地惊叹当今中国的国际魅力,虽来到中国才三周,却已深深融入并完全适应这样一个高速、便捷、友好的生活环境。
国际教育学院为全体学生举办结营仪式,国教院党总支副书记赵惟一,国教院副院长尹鑫、副院长陈亮,及相关教师参加。结营仪式上,国际暑期学校全体学生逐一展示并介绍课程学习成果。英国籍学生HAL RUMNEY HUNT和KEIRA HARRIS表示,这次暑期学校的每一个环节都令人难忘,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介绍在中国的美好时光。越南籍学生们同样感谢有这样一个深入了解中国的机会,并期待再次来到中国,探索更多中国艺术文化。赵惟一代表学院充分肯定学生们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期待他们将在中国的经历分享给更多朋友,让更多朋友来到中国。
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暑期学校受到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的支持与指导。国际暑期学校正成为更多国际青年走进中国、全面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南艺将持续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综合优势,以“中文+艺术”、中国非遗美学为桥梁,让更多中国故事通向世界,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留学中国”“留学南艺”品牌。